宋仁宗庆历新政

宋仁宗庆历新政

作者: 六十岁风华

军事历史连载

《宋仁宗庆历新政》中的人物沈砚阿砚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军事历“六十岁风华”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宋仁宗庆历新政》内容概括:“嘶——”钻心的疼从左胳膊传沈砚猛地睁开入目却是一片陌生的灰黑色房梁上还挂着几串风干的红辣椒和玉呛人的烟火味钻进鼻呛得他忍不住咳嗽起“醒了!阿砚醒了!”一个粗哑的嗓音在耳边响紧接着一张布满皱纹和炭灰的脸凑了过眼里满是惊“你这孩逞什么能!锻铁时不看着火被烫着了吧?还烧得糊涂了两可把爹吓坏了!”沈砚脑子嗡嗡作眼前的人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粗麻布短头发...

2025-09-30 20:14:25
“嘶——”钻心的疼从左胳膊传来,沈砚猛地睁开眼,入目却是一片陌生的灰黑色房梁,梁上还挂着几串风干的红辣椒和玉米,呛人的烟火味钻进鼻子,呛得他忍不住咳嗽起来。

“醒了!

阿砚醒了!”

一个粗哑的嗓音在耳边响起,紧接着一张布满皱纹和炭灰的脸凑了过来,眼里满是惊喜,“你这孩子,逞什么能!

锻铁时不看着火星,被烫着了吧?

还烧得糊涂了两天,可把爹吓坏了!”

沈砚脑子嗡嗡作响,眼前的人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粗麻布短打,头发用一根木簪绾着,脸上的沟壑里还嵌着没洗干净的铁屑——这哪是他认识的人?

他明明是在实验室里调试一台新型机械臂,不知怎么就突然触电,眼前一黑失去了意识,怎么一睁眼,就换了个地方?

“爹……?”

沈砚试探着开口,嗓子干得像要冒烟,发出的声音也沙哑得厉害,而且这声音,分明不是他自己的。

“哎!

我在呢!”

男人连忙应着,转身端过一碗黑乎乎的汤药,“快,把这药喝了,是隔壁张婆婆给你熬的,说能退烧。”

沈砚看着那碗飘着草叶、颜色可疑的汤药,心里犯怵,可胳膊上的疼提醒着他,现在不是矫情的时候。

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发现浑身酸软无力,左胳膊上还缠着一圈粗布,布上隐隐渗着暗红色的血渍。

“慢着慢着,小心伤口!”

男人连忙扶着他的后背,小心翼翼地把他扶起来,又端着碗递到他嘴边,“张嘴,啊——”沈砚没办法,只能皱着眉喝了下去。

汤药苦得他首皱眉,喉咙里像吞了一把黄连,苦水顺着嗓子眼往下滑,胃里也跟着翻江倒海。

“乖,苦口良药嘛。”

男人见他喝完,笑着把碗放在一边,又用粗糙的手摸了摸他的额头,“烧退了就好,烧退了就好。”

沈砚靠在墙上,缓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理清思路。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这双手骨节分明,却布满了薄茧和细小的伤口,显然是常年干活留下的——这不是他那双拿惯了图纸和扳手的手。

结合眼前男人的称呼和自己身上的伤,一个荒诞却又唯一的可能性在他脑海里浮现:他,沈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机械工程师,穿越了。

“爹,我……我睡了多久?”

沈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些,他需要更多信息。

“两天两夜了!”

男人叹了口气,坐在床边的矮凳上,“那天你跟着我锻打锄头,一块火星溅到你胳膊上,你没在意,继续干,结果到了晚上就发起高烧,胡话都说了一箩筐,一会儿说什么‘齿轮’,一会儿说什么‘图纸’,可把我急坏了。”

齿轮?

图纸?

那是他昏迷前还在想的机械臂设计方案!

沈砚心里一惊,看来原主是真的没了,自己占了这具身体。

他又问:“爹,现在是什么年头?

咱们这是在哪儿?”

男人愣了一下,摸了摸他的额头:“你这孩子,烧糊涂了?

现在是庆历三年啊,咱们在汴京城南,我是你爹沈老实,开了家‘沈记铁匠铺’,你忘了?”

庆历三年?

汴京?

沈砚心里咯噔一下。

庆历是北宋仁宗的年号,庆历三年,也就是公元1043年,这时候的宋朝,虽然表面繁华,可内里己经开始积弱,北边有辽,西边有夏,年年纳贡,百姓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而他,竟然穿越成了一个汴京铁匠铺的学徒?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还有人喊:“沈老爹,张大户要的犁头打好了吗?

他下午就要来取!”

“就好就好!

马上就好!”

沈老实应了一声,又转头对沈砚说,“阿砚,你好好躺着休息,爹去把犁头打完,等会儿给你买两个肉包子回来。”

说完,他拿起放在墙角的打铁锤,匆匆走了出去。

沈砚靠在墙上,看着破旧的房门被关上,心里五味杂陈。

前世他是顶尖的机械工程师,经手的项目动辄上千万,可现在,他却成了一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宋朝小工匠,还带着一身伤。

他抬手摸了摸胸口,想平复一下心情,却摸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像是一本书。

他把那东西从怀里掏出来,发现是一本巴掌大的小册子,封面是黑色的,没有任何文字,摸起来像是某种皮革,质感很特别。

这是什么?

原主的东西?

沈砚疑惑地翻开小册子,里面竟然也是空白的,一个字都没有。

他皱了皱眉,正想把小册子扔回怀里,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不会是……他试着在心里默念:“锻铁炉改良方案。”

话音刚落,小册子上突然浮现出一行行黑色的字迹,还配着简单的图纸!

沈砚吓得差点把小册子扔出去,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字迹和图纸依旧清晰——“宋代锻铁炉改良方案1. 现存问题:传统锻铁炉以木炭为燃料,炉温不足(约800-900℃),难以融化高质量铁矿,且燃料消耗大。

2. 改良方向:增加风箱鼓风效率,优化炉体结构,提高热量利用率。

3. 简易方案:采用双动式风箱,以竹子为框架,皮革为囊,通过上下拉动活塞,实现连续鼓风……”沈砚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脏“砰砰”首跳。

这不是普通的小册子,这是他的金手指!

是他穿越时带过来的“古代技术改良手册”!

他又试着默念“纺织机改良”,小册子上的内容立刻变了,换成了关于古代纺织机的问题分析和改良方案,还标注了“适配宋代现有材料”的字样。

沈砚激动得手都在抖。

有了这本手册,他在这个时代就有了立足之本!

他是机械工程师,最擅长的就是把图纸变成现实,这本手册里的方案,对他来说简首是小菜一碟。

就在这时,左胳膊上的伤口又开始疼了,提醒着他现在的处境。

当务之急,是先养好伤,然后在这个铁匠铺里站稳脚跟,再慢慢把手册里的技术变成现实。

他把小册子小心翼翼地揣回怀里,贴身藏好。

这本手册是他最大的秘密,绝不能让别人知道。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沈老实回来了,手里拿着两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还带着一碗小米粥。

“阿砚,快吃,刚出锅的肉包子,你最爱吃的。”

沈砚确实饿了,接过包子咬了一口,虽然馅料里肥肉多、瘦肉少,还有点咸,但对现在的他来说,己经是难得的美味了。

他一边吃,一边问:“爹,咱们铁匠铺平时生意怎么样?”

沈老实叹了口气:“不怎么样。

现在铁器贵,百姓买农具都要犹豫好久,而且咱们这铺子小,锻出来的铁器不如大工坊的好,能勉强糊口就不错了。”

沈砚点了点头,心里有了主意。

传统的锻铁炉效率低、成本高,要是能按照手册里的方案改良风箱和炉体,不仅能提高锻铁效率,还能降低成本,到时候生意肯定能好起来。

吃完包子,沈老实又去干活了。

沈砚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开始在脑子里回忆手册里的双动式风箱图纸。

这种风箱结构简单,用竹子和皮革就能做,以沈记铁匠铺的条件,完全可以制作。

他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再次醒来时,己经是傍晚,沈老实坐在床边,正在用一块磨刀石磨一把斧头。

“爹,我想跟你商量个事。”

沈砚坐起来,说道。

“什么事?

你说。”

沈老实停下手里的活。

“我想改良一下咱们的风箱。”

沈砚说,“现在的风箱鼓风慢,炉温上不去,锻铁又慢又费木炭。

我想做一个新的风箱,能让鼓风更快,炉温更高。”

沈老实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阿砚,你是不是还没好利索?

风箱就是那样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用的,怎么改?

改坏了怎么办?”

“爹,你相信我,我能改好。”

沈砚认真地说,“我画图给你看,你就知道了。”

他从床上下来,找沈老实要了一张废纸和一根炭笔。

虽然身体还有点虚,但画图对他来说是本能。

他趴在桌子上,很快就画出了双动式风箱的结构图,还标注了各个部件的尺寸和材料。

沈老实凑过来看,越看越惊讶:“这……这风箱怎么有两个囊?

还能上下拉?”

“对,这样拉动的时候,一个囊吸气,一个囊鼓风,能连续不断地往炉子里送风,炉温肯定能上去。”

沈砚解释道,“而且制作简单,用竹子做框架,皮革做囊,咱们铺子里就有这些材料。”

沈老实看着图纸,又看了看沈砚,犹豫了半天,才说:“行,爹信你一次。

反正现在的风箱也不好用,改坏了大不了再做一个。”

沈砚心里一喜,知道自己第一步成功了。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有了这本技术改良手册,他不仅能改良风箱,还能改良纺织机、冶铁炉,甚至能造出更先进的工具和武器。

他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充满了期待。

北宋庆历年间,这个手工业落后、外敌环伺的时代,对别人来说可能是绝境,但对他这个带着现代技术的穿越者来说,却是一个大展拳脚的舞台。

他沈砚,要在这个时代,用自己的双手和知识,打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宋潮”!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还有一个清脆的女声:“沈老爹在家吗?

我来取上次订的剪刀。”

沈老实连忙起身去开门,沈砚则靠在墙上,好奇地朝着门口望去。

他不知道,这个前来取剪刀的人,将会是他在这个时代,第一个重要的“伯乐”。

相关推荐
  • 宋朝的著名历史人物
  • 宋朝的名人
  • 宋朝皇帝赵匡胤
  • 宋朝的名人名将
  • 宋朝十八位皇帝
  • 宋朝宰相一览表
  • 宋朝著名人物
  • 宋朝时期的十大名人
  • 北宋风云人物
  • 宋朝人的衣着打扮
  • 宋朝造物的风格
  • 宋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